【速看料】两会|全国人大代表戴立忠:建议尽快建成国家层面的罕见病诊疗中心
2023-03-06 16:49:51    中国经营报

本报记者 陈婷 曹学平 深圳报道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健康中国”建设道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。

近年来,罕见病患者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,我国高度重视罕见病诊疗及管理,先后出台涉及罕见病药品临床试验、审批等相关规章制度,加快探索罕见病诊疗与保障的“中国模式”。

近日,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从圣湘生物方面获悉,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带来一份关于配套罕见病相关政策支持,构建罕见病诊疗新模式的建议。

弗若斯特沙利文联合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发布的《2022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》显示,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,全球罕见病患者超过3亿人,其中,我国约有近2000万名患者与罕见病作斗争。

事实上,罕见病病种多、病因复杂、诊治困难,其诊疗和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。我国罕见病防治起步较晚,各地诊治技术发展也不平衡。

戴立忠注意到,罕见病涉及血液、骨科、神经、肾脏、呼吸、皮肤及重症等多个学科,临床医师普遍缺乏罕见病的专业知识。此外,由于市场需求小、研发难度大、成本高、周期长,因此涉足罕见病用药研发生产的制药企业并不多,导致罕见病用药少。

戴立忠表示,自2018年以来,我国罕见病治疗进入政策支持的快速通道,诊断、新药审批、医保等相关政策密集推出,给罕见病患者带来了福音。但目前罕见病相关的多层次保障效果仍不如预期,许多罕见病家庭面临因病致贫的困境,患者无法及时用上具备更高临床价值的新药。同时,目前尚未针对罕见病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,各项探索还没有充分深入,再加上引导不足,多元化支付保障体系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因此,戴立忠建议,对于罕见病要坚持以预防为主,普及基因检测技术在三级防控中的应用。其表示,通过引入基因测序等新技术以及质谱检测等新平台,逐步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生育健康三级防治体系,对我国已公布的121种罕见病的患者做好婚前咨询,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前诊断和干预,逐步把更多的罕见病纳入新生儿筛查范围,争取实现早诊、早治。将儿童罕见病筛查、危重症产妇救治逐步纳入医保,实现早期筛查、早期干预、早期治疗,使出生缺陷率逐步下降,让儿童更健康地成长。

对于“病无医”难题,戴立忠建议,引入新技术及新平台,建立国家层面的罕见病诊疗中心,提升罕见病诊断能力。具体而言,科学建立罕见病分类体系,进一步完善罕见病目录,完善罕见病保障体系,加快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,多方参与,第三方独立运营的全国统一的罕见病诊疗及基金信息化管理平台,同时提供必要的诊疗信息以及罕见病保障专项基金等支持。尽快建成“国家层面的罕见病诊疗中心”,建立国家和区域罕见病诊治中心,提升罕见病的诊断水平。

“打破罕见病数据孤岛,建立统一的患者信息登记系统,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平台或接口,规范数据采集和录入,完善数据使用的流程,实现数据共享,提高数据的利用,为罕见病科研、诊疗和政策制定提供高质量依据。”戴立忠表示。

此外,戴立忠建议,将基因检测和质谱检测项目纳入医保,切实减轻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。

而对于“医无药”困境,戴立忠认为,加强罕见病用药研发是助力罕见病治疗的重要一环。其建议,持续推进罕见病药物研发创新,鼓励国外创新药在我国境内同步研发、同步临床、同步申报,争取同步上市,使我国罕见病患者更快用上药,用上好药。

为减轻“药无保”之忧,戴立忠建议,建立涉及罕见病高值药物的用药保障机制,包括专项基金、大病医疗保险、财政出资、医疗救助、政策型商业保险等。由政府、市场、社会等提供多元保障,对国家基本医保进行补充,实现一部分需要高值药物治疗的罕见病患者的“用药可及”。

(编辑:曹学平 校对:颜京宁)

关键词: 诊疗中心 专项基金 进一步完善

上一篇:速看:阿泰斯特
下一篇:最后一页